六头牛奇案
民间故事返回首页
卫州新乡县有个叫王敬的人戍边5年回到家乡。
他一回来就去拜访了自己的亲舅舅李进。舅舅很热情的招待了他。两人在酒桌上你一言我一语,说的热泪盈眶。
王敬感慨这5年戍边生活,九死一生。李进也说自己生活艰难,赋税繁重。
王敬抬头看看李进的院子,里面鸡鸭甚多,还有一处很大的牛舍,与他走前的穷样完全不同。
他顿了顿,开始了正题。他对舅舅说,当初将6头牛寄养在舅舅这里,现在回来了,生活无着,请舅舅将牛还给他。
唐朝时,牛作为生产工具很值钱。
舅舅也很干脆,说好。等两人吃饱喝足之后,舅舅就领着王敬去牵牛。
到了牛舍,舅舅牵出4头老牛交给王敬,说道:“当年,你走前交给我6头牛,但是病死、老死了2头,现在将这4头还给你,账清了,牵走吧。”
王敬顿时傻了眼,指着牛舍的牛群说道:“舅舅,这不可能吧。当初说好是寄养的。即使死了2头,也有新出生的呀。”
舅舅不高兴了,回道:“这些牛是我自己的,又不是你的牛生的。你的牛都是病牛,生不了。再说了,谁能证明是你的牛生的。它们是能叫‘娘’还是‘爹’啊?”
王敬听舅舅满口歪理,立马不干了。两人吵了起来。这是在舅舅家,舅妈、表兄弟也赶来参战。王敬一人难以招架,放话要告官,气哄哄的走了。
这件经济纠纷就这样摆在了县令裴子云面前。
裴子云问王敬,为何将牛寄养在舅舅家?可有人作证?能否证明牛生了小牛,数量有多少?
王敬事先也做了调查,向裴子云陈述道:我戍边之前父母已亡,只有舅舅这个亲人,想着亲戚之间总不会害我的。
我的牛寄养在舅舅那,虽没有做书面凭证,但是乡里乡亲都知道。舅舅也只认老牛不认小牛。我从邻居那打听过,舅舅家现在有小牛30多头,他也从没买过牛。
他又将舅舅那套让牛叫“爹”叫“娘”的歪理说了一番。
裴子云沉思。虽然可由邻人证明小牛是王敬的,但李进也可说邻居串谋撒谎,让他承认事实必要扯皮。而且裴子云并不打算用刑逼供,他想了想,心生一计。
裴子云派人将李进抓来审问,说道:“本县发生一起偷牛案,数目巨大,后果严重。主犯已经被抓了,他现在招供,你是从犯,你家的牛都是偷来的。”李进大唿冤枉。
裴子云见他不服,命人将偷牛贼带上来。衙役将一蒙面人押上堂来。
蒙面人一上来就指着李进,说是自己的同伙。李进急得不得了,满头大汗。
裴子云乘机问道,“你的牛不是偷的,可有证明?”李进道:“我邻居可以证明,这牛我养了5年了,是我外甥的牛生的。”
然后他又数第一年生了几头,第二年生了几头,直至第五年,一共31头牛。
这时,蒙面人摘下面罩,却是王敬。至此,真相大白。
裴子云惊堂木一拍,宣布判决结果:李进还26头小牛给王敬,留5头小牛作为5年寄养费。这样,王敬加上4头老牛,就得了30头牛。李进得5头。
他问两人是否同意,两人都觉得好。百姓们知晓后,也赞赏县令断案巧妙,分配分明。
这个故事来自唐代张鷟所着《朝野佥载》。
都说亲兄弟明算账,王敬走前没和舅舅李进就财产分配问题达成协议,埋下了隐患,还好遇到了巧断案的好县令。
这样的事现实生活中也很多,亲人之间、朋友之间,先是抹不开面子,最后却只能撕破脸对搏公堂。
再者说,面对巨大的利益,我们也要守住本心,拿自己该得的那份才能心安理得。
上一篇:颠倒阴阳
下一篇:绑架奇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