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判争妻案

民间故事返回首页

清代光绪初年,江南明义县内有一户户主名叫刘大治的人家,刘大治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,家里还有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母亲和结婚不到两年的妻子冯氏。他家虽然生活比较清贫,但夫妻俩自从结婚互敬如宾,也都非常尊敬老母亲,平日里两人齐心协力为家庭努力付出,生活也算是稳定幸福。

谁成想在那一年边境发生了战争,政府发布了征召令,年轻力壮的成年男子要被招入伍杀敌保卫边境,那个刘大治自然也在征召之列,不得不离家参军。接到军令后,整个刘家是哭成一团呢!。自古参军打仗,如奔鬼门关,生死难料,是凶多吉少啊!但是军令难违,国事至上,刘大治只好收拾行囊,含泪告别家中的老母亲和妻子,远离家乡,奔赴边境,保家卫国参军打仗。

很快一年过去了,突然有一天有噩耗从边境那边传来,说刘大治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阵亡了。这婆媳俩一听到到这个消息,就像晴天霹雳一样,哭得简直是死去活来,昏天黑地,两人的心都要碎了。此后,这两个女人整天都在以泪洗面,极度悲伤难过。妻子冯氏因为想念她的丈夫,无眠、无味,干涸的眼泪、嘶哑的声音,原本一个丰满美丽的少妇,瞬间变得骨瘦如柴,像一根枯枝一样。凡是经历过的婆婆,都知道失去丈夫是什么滋味,看到儿媳妇如此伤心抑郁的状态,更是心疼和怜悯。她于是就劝儿媳妇往前再走一步:“孩子,你还年轻,你不能因为大治耽误了自己的一生。”冯氏听着婆婆的话,低头不语,就这样默许了。

不久之后,旁边村子的杜春儿请求别人帮助前来提亲。婆婆知道杜家的家境还是很不错的,媳妇过去后肯定不会吃苦,于是就帮媳妇爽快地答应了。

结果杜家很快就送来了嫁妆,选择了黄道吉日结婚。结婚的那天,杜家张灯结彩,敲锣打鼓,用一顶大轿子迎娶了冯氏。拜天地、进洞房等礼仪也一样不缺。杜家的家境比较富裕,夫妻俩结婚后相亲相爱。婚后没多久,就见那冯氏整日的满脸笑容,本来就很漂亮的脸蛋一下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光泽。不到半年的时间,她就又变成了一个清新明亮、容光焕发的女人。

有一天,冯氏正在村外的桥墩上洗衣服,忽然看见水里有一个人影正直勾勾地望着自己,望了她好大一会儿。那人的身材和脸型与前夫刘大治是非常的相似。冯氏的心快要跳了出来,于是她立刻转过身去看。啊,真的是刘大治!“大治,是你吗,真的是你吗?...难道你还活吗?”冯氏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他的舌头都打颤的不会说话了。

刘大治一见冯氏转身来也激动地说:“是啊,是我呀!我活下来了,终于活着回家了,我的娘子!在我离开的两年里,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,我想你想的简直都快发疯了。娘子,今天终于见到你了!”冯氏也立刻大哭起来,真想扑到大治的怀里去诉说她的心事,痛哭一场,但是她立刻意识到她已经改嫁给了杜春儿,已不再是刘家的人了,所以她的眼泪流了出来,但她也只好拿起脸盆,掩面向前,匆匆忙忙地走开了。

刘大顺跟着老婆走了几步,又看到她进了别人的家。于是他不得不有所怀疑,又不得不掉头回家。

母子相见,痛哭流涕,思念,惊喜,伤心...各种感情都混杂在一起。母亲含泪而笑,惊讶地问大治是怎么活下来的。大治给她讲了自己是怎么被敌人围困的,怎么跳下悬崖挂在了树枝上而又怎么被路过的村夫救下的,等等。但当大治问起妻子冯氏的时候,她母亲抹了一把眼泪,长叹了一声,和儿子讲述了之前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。

大治一下子便愣住了,回过神来之后,粗声粗气地喊道:“我要去接我的媳妇,凡事得分个先来后到吧。我先娶了媳妇,既然现在我已经回来了,就得把她还给我。”母亲连忙制止他:“儿子,人家也得到了我的允许,是合理合法的结婚,是用大轿子抬走的。你现在想去要媳妇,你说人家会给你吗?”一席话让大治目瞪口呆,半天回不了神。

然而,大治经过深思熟虑之后,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,心想:我参军是为了打仗,为了保家卫国,差点为朝廷搭上自己宝贵的性命。入伍前没和老婆离婚,回来后连个媳妇都没有了。那我这出去打仗到底是为了什么?我真是个懦夫!我活着还有什么用?不行,我一定要把媳妇找回来!杜家如果不给的话,那我就告到官府去!

主意已定,大治于是就气冲冲地到杜家要媳妇,杜家怎么会给他呢!说冯氏是他们用大轿子抬回来的,是双方同意才结婚的,不是硬抢来了,又没有违反法律法规。为什么要把妻子还给你?大治听了,一怒之下,就将杜家告到了当地的衙门官府。

明义县的县令见有人来告状,立即走到堂上,手拍大木槌,问道:“是谁在那里跪着,为什么要告状?”刘大治道:“大人,我叫刘大治,我住在县城东面。几年前我娶了村姑冯氏,虽然家里很穷,但我们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。因为国境线上的战争,小的接到了政府的命令,于是离开了老母亲和妻子冯氏,去了边境保卫国家抵御敌人。现在,当我退伍回来的时候,却得知我的妻子冯氏已经被邻村的杜家娶走了,成了杜家的人。希望大人看在我报效国家的份上,让杜家把我老婆还回来,让我们团聚。”

听了刘大治的这番话,知县勃然大怒,立即传唤杜春儿来到县衙,并在大堂上质问:“大胆的杜春儿,刘大治远离家乡保家卫国,冒着生命危险在战场上杀敌,你却趁此机会抢走了他的妻子。你难道不知道你犯了滔天大罪吗?”杜春儿颤抖着,但很快回答道,“请青天大老爷明察,等小的一一向您报告。就算我有天大的胆子,也不敢夺娶军人的老婆呀!只是因为当时军中传来消息,说刘大治已经为国捐躯,小人听说冯氏也有再嫁的想法,于是才敢找媒人提亲,并且当时也是征得了他老母亲的同意的,才敢与冯氏成亲。小人与冯氏结婚合理合情合法,并且冯氏自己也很愿意。说我抢了军人的妻子的罪名,小的可是承担不起呀!"县官听了这话,顿时也给愣住了,回过神来后便问原告:"刘大治,当时传来的说你已经战死的事,到底是怎么一回事?"刘大治便答道:"在一次战斗中,我军被敌人包围,情急之下小人不得不跳下悬崖。可幸运的是,我被半崖上的树枝托住,被山民救出并抬回家,最终保住了性命。可能当时军队以为小人死了,就把我的死讯送回家了。但这只是谣言,我也不知道啊!后来小人痊愈后回到部队,领了抚恤金。就在昨天,我就带着荣誉光荣地退役回家了。现在我的手中有军中文件就是证据,请看一看。”县令接过一看,果然是真的,心想:“原告刘大治是为国杀敌的有功之人,回去后理应与妻子团聚。于是,县令又问被告:“杜春儿,本官想让冯氏和刘大治团聚,他们必竟还是夫妻。你看怎么样啊?”杜春儿有点惊慌失措的,哭丧着脸说道,“大人呢,我肯定不能同意呀。冯氏和刘大治虽然是原配的合法夫妻,但是现在我们也已经成为夫妻了,况且夫妻恩爱,感情深厚。大人怎么忍心把我们分开呢?”县令一听这话,也觉得有理,暗自想了想,还是不分手为好。刘大治见此情景,大声问道:“请知县大人判断清楚,你一定要把冯氏还给我,不然以后谁来保家卫国!”被告也磕头鞠躬:“大人,绝对不可能!”

县令看着原告和被告,大家都说的有道理,那到底应该把冯氏判给谁呢?这真是进退两难。犹豫了很久,他只好说:“本官暂时不判这个案子,先让我们考虑一下,等考虑成熟后再做决定。现在先休庭。”

县令对这件案子思考了好几天,但还是没有想出妥善处理的办法。最后,它不得不向他的上司求助,于是便将案卷送到上司泰景州府通判孔玉正那里求得公正的判决。

孔玉正是一个认真、细致、诚实、正直的人。他已经解决了许多难断的案件。每一个案件都要追根究底,力求公正,所以他受到了百姓的广泛称赞,在泰景州也很有名气。可当他看到这件案子的案卷的时候也觉得很难,很难处理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,他先决定微服出行,彻底仔细地调查案情,弄清案情的来龙去脉,再做决定;第二,听听老百姓的意见,看看他们对这个案子的看法。想到这里,孔玉正的眉头便舒展开来,于是他就立刻乔装打扮,深入民间,进行了一次私人访问。

孔玉正来到了刘大治所在的村子,遇到了一位老人,聊了一会儿,很快就进入正题,向老人请教。老人说:“依我看,冯氏应该还给前夫刘大治。如果不能有这样的结果,那将来谁还愿意参军保家卫国?况且,杜春儿年轻英俊,家财万贯,为什么就不能放弃冯氏之后,再娶一个呢?再说他杜春儿无论找个什么样的也不是很困难呢!但是那个刘大治就不行了,他家里很穷,找个老婆是很不容易的。如果官府不把冯氏交给他,他会很痛苦的,就怕他这辈子都找不到媳妇,要一辈子单身了。”孔玉正听后,于是就点点头,然后又去问其他的人。他们大多同情刘大治,说应该把冯氏还给他才对。这时,孔玉正心里对判这个案子基本就有了谱。回到官府以后,他思来想去,终于想出了一个更合适的办法,顺应民意,树立军威。

这一天,孔玉正命衙役击鼓升堂传原告和被告来堂前问案。原告、被告和冯氏都到了厅堂前来听取判决。民众听说此事后,也纷纷挤到大堂前来观看,只见官府前被围得水泄不通。

审判开始时,孔玉正命令随从们拿来三个蒲团,分别放在大厅前、中、后的下面。然后让杜春儿跪在前面的蒲团上,让冯氏在中间,刘大治则跪在最后一个蒲团上,这才开始提问。首先,原告和被告都给出了一些理由。孔玉正听后,点点头说:“你们都有自己的理由,这可使得本官进退两难,实在是难以作出决定。俗话说,扭下来的瓜不甜。那你们怎么就没有想过让冯氏来说话呢,你们有没有尊重她的意愿呢?她自己想和谁在一起的话,我就会把冯氏断给谁。看看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?"

原告和被告看到孔玉正这种断案的方式还是较合情合理的,于是都纷纷点头表示同意。孔玉正转头又问冯氏:“请问民妇冯氏,你愿意跟着前面的夫君还是后面的夫君?你自己来选择吧!”只见那冯氏考虑了一下,她觉得刘大治家不如杜春儿家有钱,如果去刘家的话肯定继续受苦,而如果留在杜家那肯定是和杜春儿一起享福;那刘大治长相粗糙平庸,没有杜春儿长的帅。况且他和杜春儿这段时间自结婚以来过的也很热乎,也有了一定的感情。只见她看着跪在她面前的杜春儿,害羞地说:“民女回禀大人,我愿意和前面的男人一起生活。”

此时,孔玉正立即宣判:“好了,原告和被告,请听听本官的判决:既然冯氏愿意再跟她前面的丈夫,那么就把她判给她前面的丈夫刘大治!特此宣判。本案至此就结束了。”

县府外的乡邻百姓们听到孔玉正的判决后,个个都拍手称快,称赞孔玉正的判断合情合理,既考虑了国家利益,又顺应了民意,使得刘大治和杜春儿都心服口服。

只有冯氏还在那里暗暗的埋怨,她当时也想分辨,可是仔细一想,她感觉人家孔大人恐怕早已有了判断和主意,只不过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嘴来说服杜家而已,自己不管怎么回答,都要把自己断给刘大治。如果自己说“前面的老公”,刘大治不正是他更早的老公吗?但如果答案是“后面的老公”,那不也是刘大治正跪在后面的蒲团上吗?

没办法,这真是天意不可违,所以冯氏就再也没有说任何一句辩解的话,只能顺从地回去和刘大治过一辈子了。

上一篇:杀人的野鸡血

下一篇:神医

请勿长时间阅读,注意保护视力并预防近视,合理安排时间,享受健康生活。 联系我们  ↑ 返回顶部 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