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房后,新娘骂新郎不是人

民间故事返回首页

临汾县城有一位杨员外,说起这位杨员外,小时候也是苦孩子出生,吃不饱穿不暖,遭了很多罪,后来遇到贵人相助,做生意赚了大钱,成了县城首屈一指的大员外,富甲一方。

虽然日子富裕了,但是杨员外没有忘本,心底善良,乐善好施,只要遇到穷苦的老百姓,他都会尽心尽力的帮上一把。

这年年关,杨员外办完事打外面回家,刚刚走到西街,忽然看见雪地里躺卧着一个小乞丐,年纪不过十一二岁,穿得是破烂不堪,浑身散发着一股臭味。

杨员外立时就是一惊,赶紧上前查看,一摸小乞丐的鼻息,还有口热气,救人要紧,杨员外没有多想,即刻将小乞丐背回了家。

杨员外将小乞丐带回家后,赶紧吩咐家仆端来热汤给他喂下,一碗热汤下肚,小乞丐这才慢慢苏醒过来。

杨员外就问,娃娃,你叫什么名字,怎么倒卧在雪地里啊?

小乞丐知道遇到了好心人,哭着说到,我叫黄从彦,爹娘已经过世了,这才流浪街头成了乞丐,这几天天冷,没有讨到一个钱,我已经饿了三天了,这才倒在雪地里。

杨员外听罢心酸不已,说到,我府里正好缺个放牛的,你就到我这来放牛吧。

听到这,黄从彦高兴不已,赶紧给杨员外跪倒磕头,多谢大老爷,就这样,黄从彦留在了杨员外府上,成了一个放牛娃。

杨员外有个独生子,名叫杨信,今年刚好十二岁,比黄从彦大一岁。

杨员外小时候家境贫寒,没有读什么书,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,惟愿他学有所成,将来有一天能够金榜题名,光宗耀祖。

为了儿子的学习,杨员外花费重金,请了一位私塾刘先生来教杨信读书,怎奈杨信生性顽皮,贪玩好动,根本不是读书的料,再加上母亲的宠溺,读书就越发不用心了,刘先生为此也感到很是无奈。

这天刘先生在教室里面,检查杨信的功课,登时大吃一惊,只见功课字迹工整,写得非常漂亮,刘先生一看就知道不是杨信写的,就把他喊到面前,面沉似水,问道,杨信啊,你老实说,这功课是谁写的?

杨信毕竟是个孩子,挠着头说,先生,这功课是我写的。

胡说,竟敢欺哄先生,该打,说罢,刘先生举起戒尺,假装就要打杨信,其实他只是吓唬吓唬他。

杨信一看害怕了,赶紧求饶,先生莫打,我说,我说,这功课是黄从彦写得。

哦,黄从彦是谁?

他是我家的放牛娃。

哦,听到这,刘先生眼前一亮,你去把他找来。

杨信不敢不从,就把黄从彦带到了教室,刘先生一看黄从彦,气宇轩昂,仪表不凡,就非常喜欢,于是问到,这功课是你写的?

黄从彦红着脸说,是,是我写的。

你不曾上学,如何会写?

先生,我常常在窗户外面偷看,故而会写。

听到这,刘先生欣喜不已,内心非常激动,立马找到了杨员外,说到,贵公子不是读书之材,恐怕难成大器。

杨员外听罢,叹了一口气说到,犬子顽劣,我也知道他不长进,所以对他也没有抱太大希望,只要他能够认识几个字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

刘先生话锋一转,说到,贵公子难以造就,但是老爷府中有一人,却是栋梁之材啊。

哦,听到这,杨员外就是一愣,是哪个啊?

刘先生赶紧回到,就是老爷府里的放牛娃黄从彦。

杨员外听了很是高兴,当即决定,黄从彦以后不要再放牛了,就跟杨信一起进学堂念书吧。

黄从彦得到这个好消息欣喜不已,打那以后,他就和杨信一起念书。

黄从彦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上学的机会,所以念书极其用功,刘先生看在眼里,喜在心中。

杨信对待黄从彦就像亲弟弟一样,有什么好吃的一定给黄从彦留一份,如果娘亲给自己做新衣裳,杨信一定吵闹,必须要给黄从彦做一身,虽然他们不是亲兄弟,但是相处得比亲兄弟还要亲上三分。

时光飞逝,一晃过去了八年的光阴,黄从彦长成了一位十八岁的翩翩公子,气质儒雅,满腹经纶,杨信则在杨员外的教导下,开始接手家族的生意,做的是风生水起。

临汾县城有一座乔家庄,乔员外膝下有个如花似玉的闺女,名叫乔雪,说起这位乔雪,不仅长得是国色天香,而且多才多艺,音律书画,无一不精。

乔家有女初长成,这乔员外有个集美貌与才艺于一身贵千金的消息,不胫而走,前来提亲的王孙公子那是络绎不绝,都快踏平乔家的门槛了。

可是乔雪一个也没有看上,统统给怼了回去,乔员外眼见女儿一天天大了,不免有些心焦,于是劝到,女儿啊,你的眼光也不能太高啦,像你这样挑剔,如何能够找到如意郎君呢?

乔雪含笑回道,爹爹,女儿心中早就有了中意的,只怕爹爹不肯为女儿做主。

乔员外听罢就是一愣,赶紧问到,女儿相中的是哪家公子啊?

乔雪娇羞地说到,他就是杨府的黄从彦。

乔员外听罢,大吃一惊,说道,黄从彦不过是杨员外从外面捡回来的一个乞丐,怎么配得上你呢?

乔雪听见父亲这么说黄从彦,很是不高兴,回到,黄从彦虽然出生卑微,但是勤奋好学,富有进取心,像他这样上进好学的青年,你难道断定他以后就不会飞黄腾达吗?

见女儿这么说,乔员外也不好再说些什么,他见女儿如此执拗,只好顺从她的心意,前往杨员外府上提亲。

杨员外听说乔老爷要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黄从彦,非常高兴,立马就答应了这门亲事。

杨员外答应了乔老爷的提亲,杨府里一片欢腾,唯独杨信非常不高兴,即刻找到了父亲,要他退掉这门亲事。

杨员外不以为然的说到,小儿说笑了,答应好的亲事,岂能够说反悔退婚呢,那样岂不是遭人耻笑,再者说了,乔家的闺女是个很不错的女孩,黄从彦能够娶到这样的好媳妇,有什么不好呢?

杨信见说不动父亲,就直接去找了黄从彦,问到,贤弟,父亲为你定了亲,你高兴吗,听说那位乔小姐长的是如花似玉,好多贵公子上门提亲,都被她一口回绝了,却偏偏选中了你,贤弟好福气啊。

黄从彦早就听闻乔雪的美名,没想到她会选中自己,自然是惊喜万分,于是回到,贤弟当然高兴,这几天兴奋地整宿整宿睡不着啊。

杨信看见黄从彦志得意满的样子,也不好说什么,忽然话锋一转,正色到,贤弟,为兄待你如何?

黄从彦听罢就是一愣,哥哥待我亲如手足,为何有此一问啊?

杨信又接着问到,那杨员外待你如何?

黄从彦更加煳涂了,连忙回到,杨员外对我有再造之恩,当初如果没有杨员外救我,我恐怕早就冻死在街头了。

好,那么就看在父亲的面子上,看在你我兄弟的交情上,今天哥哥求你一件事,就看你能不能答应?

黄从彦连忙回道,哥哥有事直管说,只要小弟能够办到的,一定答应你的要求。

杨信故意激黄从彦,说到,只怕这件事说出来,贤弟不肯答应。

黄从彦有些急了,回到,哥哥只管开口,小弟愿意为哥哥上刀山、下火海,在所不辞。

杨信笑到,那倒不必,父亲很快就要为你和乔雪完婚,洞房花烛夜,你不要和新娘同眠,把这美妙的洞房夜留给哥哥,贤弟能否答应?

黄从彦听罢大吃一惊,惊讶的看着杨信,半晌说不出话来。

杨信说到,贤弟刚才可是答应好了的,现在可不许反悔哟,难道你要食言吗,如果真的是那样,咱兄弟的交情到此为止,从此以后一刀两断,恩断义绝!说罢杨信起身,拂袖而去。

黄从彦急的满头大汗,就要去找杨员外理论,杨信一把拦住黄从彦,说到,你不用去找父亲了,这正是他老人家的意思,如果你不同意,现在就离开杨府!

黄从彦听罢一时手足无措,不知道如何是好,杨信劝到,贤弟,这件事说出来的确有些突然,你也不要太着急,先慢慢考虑几天,想好了再给我答复,说罢转身走了。

杨信走后,黄从彦心潮澎湃,久久难以平静,他回想起来小时候饿晕在雪地里面,是杨员外将他背回了家,一碗热汤救了他的命,想起杨员外让他和杨信一起读书学习,想起杨信把好吃的东西留给他,过往的一幕一幕,刹那间浮现在眼前,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,铭记得如此清晰。

都说受人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,我如果不答应哥哥的请求,不仅仅失信于人,而且变成了一个忘恩负义之辈,难道还要上街乞讨度日吗?

如果真的是那样,不要说娶不到乔小姐,就连想考取功名,也将彻底化为泡影。

罢了,我的一切都是杨家所赐予的,就连我这条命都是杨员外救回来的,我还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呢?

想到这,黄从彦终于想通了,心里也好受了一些,不再那么难过了。

很快到了成亲这天,前来杨府恭贺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,杨府里面高朋满座,一派喜庆欢腾,唯独黄从彦心事重重,闷闷不乐。

婚礼完毕后,新人进入洞房,看着新娘娇美的容貌,黄从彦心都要碎了,但是既然答应了杨信的事,就必须得信守承诺,只好强颜欢笑,让新娘先去休息,推说教书先生早就给自己立下规定,每天必须读完五个篇章,才能够休息,今天的读书任务没有完成,于是起身离开洞房,去了书房。

黄从彦来到书房,翻开书本,心乱如麻,怎么也看不进去,这时候有些后悔那天答应了杨信的无礼要求,一想到新婚夜,娇妻即将遭受玷污,黄从彦就感到热血沸腾,恨不得立马冲进洞房,与杨信拼命。

但是冷静下来一想,不行啊,不能鲁莽行事啊,如果自己冲进洞房一闹,这丑事就会即刻张扬出去,杨员外的老脸往哪儿搁,自己今后还怎么抬头做人?

黄从彦心似油煎一般难受,一个夜晚的时光就好像过了整整过了一年,如此漫长难熬。

第二天一大早,黄从彦忐忑不安地走进洞房,只见新娘乔雪和衣而卧,躺在床边睡着了,见黄从彦走进来,这才醒过来,啊,相公来了。

黄从彦心中一阵酸楚,说到,娘子,我对不住你。

没想到乔雪莞尔一笑,回到,相公,我高兴还来不及呢,怎么会怪你呢,洞房花烛夜,相公还不忘在书房勤奋攻读,可见你志向远大,抱负不凡,他日相公一定能够出人头地,为妻的为有你这样的夫君而自豪,怎么会责怪你呢?

听到这,黄从彦心里更加难受了,可是昨晚------

乔雪回到,昨晚虽然我独守空房,但是我看到你如此勤奋用功,越发钦佩你,怎么会怪罪你呢?

什么,你昨天独守空房,听到这,黄从彦震惊不已,难道杨信昨晚没有进洞房。

乔雪看到黄从彦惊愕的神情,就是一愣,相公,你怎么啦?

黄从彦感觉自己的确有些失态了,连忙说道,啊,没什么,昨晚看了一宿的书,有些乏累了,我要去歇息了。

待冷静下来,细细琢磨,黄从彦终于参透了哥哥杨信的良苦用心,原来哥哥杨信跟自己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,是在告诫自己,不要因为娶到貌美如花的妻子,就沉溺于儿女私情,荒废了学业。

想到这,黄从彦是又高兴又生气,高兴地是妻子守身如玉,心头的担忧愁烦一扫而光,生气的是哥哥杨信这个玩笑未免开得太大了,害的自己担惊受怕一整晚,心中那种煎熬的滋味确实不好受啊。

打那之后,黄从彦读书越发用功,一刻都不敢懈怠,唯恐辜负了哥哥和杨员外、以及妻子的殷切期望。

过了几年后,杨员外夫妇双双离世了,这时候杨信也已经成家了,迎娶的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李彩玲,杨信此时成为了杨府的当家人,杨员外临终前,叮嘱儿子一定要善待黄从彦,杨信含泪答应了父亲。

杨员外夫妇归天之后,杨信和妻子李彩玲对待黄从彦夫妇,更加是照顾得无微不至,一大家子相处得非常和睦。

这一年到了大笔之年,杨信为黄从彦备好了银两,马匹,还特地安排了一名仆人护送他进京赶考。

放榜之后,黄从彦果然不负众望,一举考取了榜眼,被朝廷委任为太原府县令,黄从彦骑着高头大马,回到家乡夸官三天,自然要感谢哥哥嫂嫂这些年的照顾,然后带着妻子乔雪去太原府赴任了。

黄从彦带着妻子乔雪去了太原府不说,单说杨信在家中精心打理杨府的生意,头两年倒也平安顺畅,可是到了第三个年头,坏了,临汾县城河水暴涨,爆发了数十年不遇的大洪水。

洪水来势汹汹,顷刻间就淹没了农田屋舍,眼看丰收在即,地里的庄稼还没来得及收割,就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,老百姓是欲哭无泪,伤心欲绝。

被洪水淹死的老百姓不计其数,倒塌的房屋更加是数不胜数,刹那间,原本繁华的临汾县城就成了人间地狱,放眼望去,饿殍遍野,满目疮痍。

杨信眼见满大街都是挨冻受饿的老百姓,心如刀割,尤其是那些饿得哇哇直哭的孩子,老人饿得浑身无力,倒卧在地上奄奄一息,看到如此惨状,杨信心中就更加难受了。

这次发洪水,杨府损失也非常巨大,那些佃户的粮食交不上来不说,杨府里还损失了几百头牲畜,尽管如此艰难,但是杨信毅然决然决定:开仓放粮。

杨信将自家粮仓里面的屯粮,送给那些难民,让他们有口饭吃,不至于活活饿死。

杨信做善事,开仓放粮,受难的老百姓无不感激,没想到却为他惹来一场祸端。

离着临汾县城不太远,有一座黑虎山,山上聚集了一伙强盗,为首的头领名叫莫大奎。

莫大奎听说杨信开仓放粮,心里就起了坏心思,哟嚯,别人家都遭灾了,你杨员外家还有本钱开仓放粮,想必你家肯定是家资巨富,富可敌国啊,兄弟们,干他娘的一票,就抢这个姓杨的。

这下坏了,莫大奎带领数十名喽啰骑着快马,手持明晃晃的鬼头刀,如狼似虎一般冲进了杨府,明火执仗地进行打劫。

但是莫大奎的如意算盘打错了,杨府那点家底,早就被杨信拿来赈济灾民了,这时候家里哪还能拿得出银子?

莫大奎抢不到钱财,恼羞成怒,一把火烧了杨府的宅子,幸好有忠心的家仆,还有那些受过杨信恩惠的难民,拼死保护,终于将杨信夫妇救了出来。

杨信现在是身无分文,无家可归,彻底破产了,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,怎么办呢?唯有去求弟弟黄从彦帮忙了。

乡亲们凑了一些散碎银子交给杨信,给他用作盘缠,就这样杨信上路了,去找弟弟黄从彦。

这时候的黄从彦已经升任为邢台知府,杨信一路风餐露宿,盘缠用尽后,靠着沿街乞讨,终于来到了邢台府衙。

府衙外面的衙役一看杨信,穿得是破破烂烂,脏乱不堪,就要把他轰走。

杨信来气了,大喝一声,你们就进去禀告,说他的哥哥杨信来了。

这一嗓子,衙役还真的被震住了,赶紧进去禀告,不大一会儿,府里传话,宣杨信进府衙。

杨信走进府衙,只见府衙大堂甚是辉煌,来到大厅一看,黄从彦端坐在正中央。

杨信喜出望外,上前一步,就要喊道,黄贤弟,忽然一旁的衙役拦住了,把眼睛一瞪,喝道,喂,懂不懂规矩,那意思你得下跪拜见啊。

杨信暗气暗憋,只得倒身跪到,小民参见知府大人。

黄从彦派头十足,挥挥手,免礼,看座,衙役端来一把椅子,让杨信坐下了。

黄从彦慢条斯理问到,大哥为何而来啊?

杨信一看黄从彦这模样,差点把鼻子气歪了,家乡遭受水灾,这么大的事情,你难道不知道!这不是明知故问吗,还在这里装大瓣蒜?

但是杨信又不好发作,强压怒火,平静的说到,贤弟,家乡遭受水灾,哥哥在家乡实在活不下去了,这才不远千里,来寻求贤弟帮助。

黄从彦听罢,缓缓回道,大哥远道而来,想必还没有吃饭吧,来啊,赶快安排饭食。

黄从彦一声令下,衙役赶紧下去准备了,不大一会儿,衙役端来了热气腾腾的饭菜。

杨信两天没有吃饭了,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,这会儿也不客气,甩开腮帮子,将桌上的饭菜一扫而光。

吃罢午饭,碗碟撤下,黄从彦走来说到,大哥,本想多留你住些时日,但是想到嫂嫂在家对你甚是挂念,这样吧,这有十两银子,大哥暂且收下,拿回去渡过难关吧,说罢将十两银子递到杨信面前。

杨信看到这惊愕不已,什么,才拿十两银子,你这是打发叫花子呢?十两银子教我怎么渡过难关,想不到你黄从彦是这种忘恩负义的小人。

杨信气愤不已,真的想一把抓起银子,狠狠摔到黄从彦脸上,然后愤然离去,但是一想不行啊,我从临汾千辛万苦走到这来,已经耗尽了盘缠,没有银子,怎么回家呢,妻子还在家期盼我回去呢。

杨信强压怒火,接过银子,回了声,多谢贤弟,说罢大步流星,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府衙。

走出府衙,杨信憋了一肚子火,想不到自己和父亲这些年全心全意付出,却养了一个白眼狼,黄从彦竟然是这样一个卑鄙小人,如此绝情绝义,杨信一路走,一路骂,历经艰辛,终于回到了家里。

刚刚走到村口,杨信就看见一支出殡的队伍,为首一位女子扶着一口黑漆漆的棺椁,哭得死去活来,正在朝这边走来。

杨信还在犯嘀咕,这又是哪家死了人,看这个妇人哭得如此伤心,想必是死了夫君。

杨信正在琢磨着,出殡的队伍走近了,他定睛一看,不由得大吃一惊,那名哭丧的女子竟然是自己的妻子李彩玲。

杨信看罢大吃一惊,爆喝一声,彩玲,你这是做甚!

李彩玲和乡亲们看见杨信,吓得魂飞魄散,登时连连后退,战战兢兢地问道,你,你究竟是人是鬼?

杨信大喝一声,大白天哪来的鬼啊,我是你丈夫杨信!

李彩玲仔细观瞧,这才确定是夫君无疑,众人这才心安。

杨信闹愣了,就问道,你们这唱的是哪一出啊?

李彩玲这才说出了实情,原来几天前,黄从彦安排衙役抬来这口棺椁,说你死在路上了,并且吩咐衙役将你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,棺椁上面贴有知府大人的封条,任何人不得开启。

听到这,杨信暴跳如雷,口中叫骂,黄从彦,你欺人太甚,不帮我就算了,还要这番戏耍于我,是可忍,孰不可忍!

说罢,杨信找来镐头,狠狠朝棺椁砸了下去,刹那间,棺椁被噼开了一个大口子,忽然里面白花花的银锭掉落了出来。

李彩玲眼尖,一眼就看见银锭里面夹着一个信封,打开一看,上面写着四句诗:

兄弟恩情深又长

贤弟终身不敢忘

奉献白银三千两

祝兄行善美名扬

落款是:黄从彦

看到这,杨信终于恍然大悟,这才明白了黄从彦的良苦用心,贤弟啊贤弟,你一定是对当年洞房花烛夜的事,耿耿于怀,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,跟我开这么大一个玩笑。

有了这笔银子,可帮了杨信的大忙,不仅仅赈济了灾民,还将原先被烧毁的宅子扒掉,重新建造了一座气派的宅子,待洪水退去后,杨信又买来种子,送给农户进行耕种,这一年风调雨顺,年底就是大丰收,收割的稻谷堆满了粮仓,看了甚是喜人。

杨信和妻子李彩玲后来养育了一子一女,妻子贤惠儿女孝顺,一家人过的是和睦幸福,其乐融融,杨信一直活到了近九十岁才无疾而终,人人都夸杨信好福气啊。

黄从彦为官清廉,政绩斐然,后来官越做越大,一直做到了吏部尚书,夫人乔雪还被朝廷册封为一品诰命夫人,一时风光无两。

上一篇:美妇河边洗衣,少年要对她无礼

下一篇:马夫夜里喂马,却被夫人拉进房间

请勿长时间阅读,注意保护视力并预防近视,合理安排时间,享受健康生活。 联系我们  ↑ 返回顶部 ↑